「北島的詩、海寧的舞、我」
文:周書毅
最近的我開始讀詩起舞,有人認為這是以前就存在的藝術形式,藝術的誕生本來就因時代而有異,但不代表詩與舞蹈的結合就該消逝,特別是當代劇場創作絕對是能跨時代的,也許到了此時,可以重新定義詩與舞蹈這樣的語言?說是「以前」,其實也不過幾十年前,詩、文學和現代舞就有了很大變化。這幾年傳統書店一間一間關閉,能維持下去的是某種多元複合經營模式,兼售咖啡與文創商品,有更多吸引人走進入書店的方法,離開前是否會買一本書帶走就不一定了。光靠賣書無法賺錢,需要多方結合,出版也需要更多層次的思考。至於現代舞,一直都是各大劇院又愛又恨的節目種類,因為多數節目叫好不叫座,還在快速發展變化的舞蹈語言,當然無法那麼快被當下所接受,這亦是新的藝術被創造出來的意義。

Photo by 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一年多前,我在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的創作年表中,看到一首舞作名稱《某些動作與陰影》,好奇心驅使下,才知道創作靈感源自詩人北島詩作。此舞正是其詩作〈二月〉最後一句,多麼充滿想像的一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動作和陰影,背後故事為何?於是我問Helen這首舞在說什麼?為什麼想創作這首舞?那時我們構思一起合作,卻找不到方向,這句子就成為合作主題。也因Helen不滿意當時的編舞,決定重作,找到此刻我們生活在香港與這個世界的感受,揉合在複雜光影動作的內在探問。但她連原舞作也不准我看,於是我與其他劇場創作伙伴和舞者們從閱讀北島開始,再一次從詩中尋舞。

Photo by Carmen SO
黎海寧與北島算是同代藝術家,互不相識,2006年Helen卻因他的詩而編舞,北島至今應從未見過那首舞,只留下一句詩做為想像。十八年後,詩作沒有改變,環境與時代卻變了!黎海寧找來我一起創作,這是我們第一次與他人共同編舞,我們都說沒有吵架還真是難得,這就像叫兩個詩人一起寫詩一樣,困難且難以想像,更何況在別人眼中的我們是跨世代合作,且實際上來說,我的確有很多無法追上她的知識與文化厚度。我們的合作,在彼此欣賞的同時,也尊重對方的藝術語言,適時挑戰對方的想像力,在北島的詩中漫遊與思考,可能實在有太多東西需要理解、感受、創造,哪有時間吵架!或說詩的本身,就能帶來一種反思生命的力量吧。

Photo by Carmen SO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看報紙的文學副刊,也嘗試投稿,都以失敗告終,沒想到最後因為舞蹈讓我又走入文學與詩。二月在香港,如果你許久沒踏訪這座城市,能夠來走走看看這首舞,再去讀詩,也許會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