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蹈研究獎勵計劃

CCDC致力推動當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支持具潛質及獨具特色的獨立藝術家開展其創作、實踐及研究計劃,並連結香港、大陸、亞洲地區內的當代舞壇新勢力,打造開放多元的交流平台。

為鼓勵藝術家持續探索和拓闊視野,CCDC首次設立「當代舞蹈研究獎勵計劃」,支援具備一定創作經驗的藝術家深化其創作及研究。透過藝術研討會、工作坊、演出等形式,為獲挑選的境內外藝術家營造自由交流、相互啓發的藝術平台。

獲獎勵的藝術家由專業組委會挑選,每個獲獎勵的項目將獲港幣5-10萬元資助其研究過程及成果呈現。此計劃於2021年7月展開,部分將於2023年11月「城市當代舞蹈節2023」的「Open Studio」系列中展示其研究成果或階段匯報。

 

組委會(按英文姓氏排序)

張月娥

劉秀群(CCDC行政總監)

伍宇烈(CCDC藝術總監)

潘少輝

黃建宏(CCDC舞蹈中心總監)

黃狄文(CCDC副藝術總監)

獲獎勵藝術家(按英文姓氏排序)

服裝部:一個研究香港舞蹈的批判路徑

研究項目簡介

董顯亮(董言)透過訪談和文獻整理,梳理CCDC服裝部的組織運作模式及舞蹈服裝紀錄系統,從而思考服裝部對舞團和本地表演藝術領域的意義和角色。

藝術家簡介

董顯亮(董言),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哲學博士。他的研究興趣在於不同媒介傳遞語言、身體與物質交叉知識的方式,範圍可以從醫學書籍和思想文化,到劇場表演與肉身智識。他曾於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從事學術研究,目前於香港樹仁大學供職。在劇場實踐方面,他也以劇場構作、文字創作的身分與不同機構和藝術家合作。他正在積極蒐集、整理、彙編幾個香港舞蹈團體和藝術家的歷史資料,以期為長遠研究奠定基礎。

《雞血》

研究項目簡介

Alberto Gerosa由表演研究理論及舞蹈方式的角度出發,透過研究民間療法「雞血」探索中國新興編舞風格的形成、姿勢和動作。

藝術家簡介

Alberto Gerosa 是從事電影及表演工作的人類學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他擁有表演藝術和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亦從盧布爾雅那大學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聯合課程修讀社會及文化人類學研究碩士學位,以及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研究哲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範疇包括:視聽、感官和表演人族誌的實踐、表演研究、儀式、戲劇和電影。自2017年起,他的研究作品《雞血》已在全球多地的不同學術及藝術機構中展出。

身份建構 — 對中國民間舞的當代舞蹈研究

服裝概念及拍攝:吳卉(《民間的舞蹈》);舞者:朝布力嘎

研究項目簡介

自由藝術家郭睿通過對中國民間舞、現代舞和當代舞的全面學習,對身體、動作和舞蹈作為文化和社會政治的表現形式有著複雜、跨文化的理解。此項目將透過研究民間舞解放和重新建立身份的認知。

藝術家簡介

郭睿出生於重慶,現為居住在廣州的自由藝術家。郭睿曾於北京舞蹈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和比利時PARTS學習舞蹈。

通過對中國民間舞、現代舞和當代舞的全面學習,郭睿對身體、動作和舞蹈作為 文化和社會政治的表現形式有著複雜、跨文化的理解。這是他在中國和歐洲特定 語境中不斷嚴謹研究的課題,即以不同形式的舞蹈實踐建立舞蹈與生活的聯繫

2018年郭睿開始同藝術家吳卉合作,創立藝術家組合Guo Guo and Hui Hui。

「Boiling Bo」系列 —《媽媽》

研究項目簡介

黎家寳Bobo透過今次研究,與沒有舞蹈經驗、但與她有親密連繫的媽媽一同發掘舞蹈界線。在黎媽媽的角度下,Bobo會否重新定義自己的舞蹈價值觀,或者賦予新觀點

藝術家簡介

黎家寳,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2009至2014年間為廣東現代舞團全職舞者,2015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2022年晉升為資深舞蹈藝術家。2023年轉為自由工作者,以獨立編舞及舞蹈藝術家身份參與不同形式的創作。近年發表多個編舞創作,包括《螞1+1》、《X-85213》、及《Boiling Bo》。

思考香港專業舞蹈信條涉及的問題意識

研究項目簡介

「這是舞蹈嗎?」的疑惑對舞蹈藝術的發展和賞析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香港缺乏系統性的思辯進路作為討論和審視舞蹈信條的依據。本地舞蹈學術研究有限;在上世紀建立專業舞蹈圈的從業員以師徒制或技巧訓練為主,他們在實踐中傳承的舞蹈定義相對穩定,直到本世紀,不同學習背景、熟悉海外當代舞狀況的創作者加入舞蹈圈,「這是舞蹈嗎?」雖然成為了需要思考的事,討論卻鮮少發生在不同年代創作人和觀眾、或技術官員和評論人之間。偶爾出現時,未來得及討論已變成辯解,甚至是情緒化的防禦。

本研究旨在探尋思考香港語境中的「舞蹈」的問題意識面向:形式的?歷史的?社會文化的?哲學本體論的,從而架設問題意識框架。對於舞蹈的辨識,如何在創作者和觀者角度之間變更?我假設實在、客觀及具包容性的量器,將有助建立討論「這是舞蹈嗎?」的起點共識,俾使對甚麼是「再闡釋」、「發展」、「離題」、「反抗」等等——以及類似的行為如何改寫香港舞蹈面貌,得以更有系統地評定。

藝術家簡介

講師/研究員/編輯/藝評人/監製/翻譯。學習者。我。

《這是一個普羅塞斯》

研究項目簡介

劉卿羽由自身出發,探索如何將個人經歷轉化為創作素材。當流動的身體與二維的圖像在一個空間之中互相交流,會帶出什麼新想像?

藝術家簡介

劉卿羽是一名舞者、編舞、教師,亦是二高表演駐團編舞。劉氏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藝術碩士編舞專業,獲香港演藝學院友誼社獎學金。2009至2017年在廣東現代舞團任全職舞者,2021年加入二高表演。她的創作興趣聚焦於個體成長經歷,用身體回應關於「自我與自身」的思考以及自身的重建過程,同時實踐如何與多樣人群進行連接。

《Through THE LENS》

攝:WONG Yiu-kuen, Jack

研究項目簡介

作品探究標籤效應與自我身份認同,並從生活經驗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化成舞蹈,探討面對社會規範與不同世代的觀點。

在各種標籤之下,人們只能視之為理所當然,亦可以保持理性的叛逆。

項目同時探討兩代人的關係、價值觀及各自面臨的困境等。兩代之間有着價值上的衝突,各有堅持。雖然成長在不同時代,但身處於同一社會作為「同代人」,該如何互相了解和共處?

藝術家簡介

吳希維畢業於香港大學翻譯系,2017年修讀AS Dance Project 專業舞蹈員培訓課程,同年在日本樂隊YUZU演唱會擔任舞蹈員,現為綽舞場晚間課程導師。除舞台經驗外,亦曾參與影視作品,如於電影《你咪理,我愛你》中出演舞蹈員。近期演出包括「舞蹈新鮮人」系列《Before…》、 綽舞場《遺角》、《無風之域》。吳氏亦曾於音樂劇《今年初雪,把失戀完結》和綽舞場《Train Of Thoughts》中〈Through THE LENS〉擔任編舞。

溝通媒介 — 對肢體語言(手語)的研究

攝: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研究項目簡介

曾景輝將透過聾人深入理解手語的表達方法和傳遞意思,探索手語和舞蹈之間的橋樑和差距。究竟最能表達和觸動自己的媒介,是說話、舞蹈,還是手語?

藝術家簡介

2019年獲⾹港舞蹈年奬提名「傑出男舞蹈員演出」及2022年提名「⽩朗唐新晉編舞」;2019 年發表作品《無眼睇》,隨即獲邀於兩個本地藝術節重演, 及後再獲意⼤利及台灣的舞蹈節邀請演出。

曾景輝曾入讀⾹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主修當代舞,2013-2019年擔任城市當代舞蹈團全職舞者,隨舞團前往多個國家及地區,同時活躍於本地製作。

近年專研舞蹈攝影並成⽴ Labora-Terry Arts,以舞蹈視覺攝造身體瞬間,同時藉由鏡頭返照⾃身的舞蹈創作,重新展開對身體及創作的另⼀探索與叩問。

《數位世界絕對的0與1》

攝:Carmen SO

研究項目簡介

作品先於「舞蹈新鮮人」系列(2022)上演。在重新審視作品的過程中,董仲勤就舞台美學、編舞等方面再提煉靈感,並分別探索三個議題:

一:透過一系列問題,讓舞者與觀眾經歷「思考與跳舞」的先後次序,從而為這些問題找到一個釋放的空間或出路。

二:從探索舞蹈的過程中,尋找身體如何與不安角力與共存。在全知與混沌之間如何處理不安感。

三:在數位的絕對空間裏,透過奇異的連繫想像,探索數位載體能否承載有血有肉的舞蹈,包括當代舞中的自由性與隨機性或街舞中的即興性。

藝術家簡介

董仲勤,香港人,自由身工作者。喜歡以身體表達,穿梭於文字、空間與想像。2018 至 2021 年間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為教育藝術家,並參與不同製作與教育工作。先後畢業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視覺傳意系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曾遠赴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修讀面具課程。近期演出及創作包括《農曆四月十九日》、《蹈賞生活 Ins n Outs》2.0、《數位世界絕對的0與1》、舞蹈影片《妖》、《等待……》、《Nomad》。

重組記憶中的第一支獨舞 — 尋找消失的身體與靈魂

研究項目簡介

藝術家葉奕蕾與獨立舞者楊怡孜共同創作,遠赴日本宮崎縣對當地的神樂進行採風,嘗試重組葉奕蕾對第一支獨舞的身體記憶。

藝術家簡介

葉奕蕾是一個遊走於表演藝術及影像創作的工作者及策展人。

2008 年從事舞蹈專業十載後,她開始混合電影、表演和策展,延伸個人的藝術創作。2015年,她與國際電影製作人蔡紹勇創辦了Cinemovement平台,將表演藝術和電影工作者聚合於跨界實驗室中創作。她從此積極投入舞蹈影像製作及策展的工作,在不同亞洲地區主辦了6屆Cinemovement Labs。

2018年,葉奕蕾受邀參與「跳格 – 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策展項目,並於 2022年獲任為影像節策展人。

「風景區」之《春江花月夜》

研究項目簡介

吳卉的作品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喚起想像力和情感。新作《春江花月夜》將在以景抒情的觀照下,用「景」來重新思考和想像對「女性」的界定。

藝術家簡介

吳卉,獨立舞者和編舞,現工作、生活於廣州。

吳卉的作品帶著獨特的女性視角,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喚起想像力和情感。她近來對生態性的身體感興趣。作為某種從漫長演化中獲得的知識,植物的身體既是對環境的表達也是它生存策略的展現,身體化的生態性揭示了另一種對世界感知、模仿和關聯的方式。

吳卉的代表作包括《自畫像》、《移動的小蠻腰》、《到此一遊》、《裂隙》和《衝浪》。她曾受邀參加廣東現代舞周、北京舞蹈雙周、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澳門)、深圳藝穗節、澳門藝穗節和義大利「歐洲工廠」等多個藝術節的表演。

2018年二月,吳卉與藝術家郭睿組建藝術家組合GuoGuo and HuiHui。

吳卉現正在進行「風景區」系列創作的研究和實踐。

《遮詮》

攝:CHEUNG Chi-wai

研究項目簡介

《遮詮》以「看見」、「看不見」及「不被看見」為命題。以舞者這群體中的每一個獨立個體來對應社會,探索軀殼與生命力之間有關存在的議題,隱喻生存與消失。

是次研究將再次審視作品,與不同表演者和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延續及發展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兩個重點提問為:

一:不同表演者的介入如何影響作品產生不同變化?

二:如何用身體轉化另一種外在呈現?

藝術家簡介

邱加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曾為不加鎖舞踊館駐團編舞及多空間舞者,於2016年赴以色列進修。邱氏於201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及香港舞蹈年獎「新晉編舞」。作品《純生》及《圄》分別獲香港舞蹈年獎2018及2019「傑出小型場地製作獎」,並獲提名為「傑出編舞」。《睇我唔到》則於「哥德堡藝穗節」獲選「Out of the Box」獎項。

《20QQ》— 科技X肉身 創作實驗計劃

研究項目簡介

創作實驗計劃聚焦技術與肉身議題,透過虛擬和現實空間身體的轉換和結合,進一步探討人類身體和科技機械、肉身性三者之間的關係

藝術家簡介

獨立舞者、編舞、舞蹈教育工作者,現居廣州 / 武漢。2013年起作為獨立藝術家在國內外陸續發表個人作品。曾任職廣東現代舞團,2018年獲教職獎學金於美國本寧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專注於以身心學為根基的編舞創作研究。

俞亞男將身體視為一個共振室,藉以追踪她與環境、時代的交織碰撞,這些感官體驗為她提供了一種重塑現實感的方法。她的作品由舞蹈表演延伸至視覺藝術,社會實踐等類型的公共場域呈現,注重觀演關係裡切身的體感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