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自1979年成立以來,引領香港當代舞的蓬勃發展,見證當代舞的成長除了藝團及藝術家默默耕耘外,亦需要不同領域人士的共同努力。為表揚過去一年為香港當代舞作出貢獻的人士,以鼓勵社會大眾對當代舞的投入參與,CCDC於今年起首次設立「城市當代舞蹈達人」獎項,讓業界持續發展。頒獎禮已於4月16日(星期六)晚上六時假香港文化中心四樓舉行。
首屆獎項於今年年初由CCDC成員提名,並獲舞團董事會核准頒發。獲提名者的國籍和地區不限,可涉及創作及製作、教育、宣傳及推廣、贊助文化交流等廣泛層面,惟CCDC現任董事會成員及僱員不能被提名或獲獎,以示公允。
經過嚴格評選,今屆大會選出三位「達人」,分別於文化交流、舞蹈評論及舞台設計方面貢獻良多,他們分別為:
陳頌瑛女士──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藝術發展主管(舞蹈)
陳頌瑛女士擔任西九文化區的舞蹈發展主管之職,於2015年領導西九文化區團隊,聯同城市當代舞蹈團先後合辦「新作論壇:光影舞蹈」項目,邀請國際知名影像專家與香港年青舞者合作,共同探索舞蹈與影像的結合;及「香港舞蹈展演」項目,邀請海外藝術策展人到香港,觀賞年青編舞家的作品,藉此開拓香港當代舞的海外巡演機會。陳頌瑛女士以高瞻遠矚的視野和開朗豁達的胸懷,全力推動香港的年青當代舞者與國際接軌,貢獻良多。
陳頌瑛多年來從事表演、製作、策劃、藝術教育及藝術行政工作,於2003至2014年間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藝術發展主管(舞蹈)。陳氏於2006至2011年間擔任香港舞蹈聯盟主席。在其帶領下,聯盟成功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年度資助,並於2009年策劃了首個《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2007年起擔任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區分會東亞區副會長一職,積極參與國際舞蹈交流和發展計劃,並代表東亞區參加不同地方的國際舞蹈會議,包括世界藝術教育聯盟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藝術教育高峰會及歐洲舞蹈政策網絡小組。
作為製作人,她對支持創新製作及跨領域合作尤其熱心,曾為「國際綜藝合家歡」、香港舞蹈聯盟、香港芭蕾舞學會、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舞蹈節及香港演藝學院等監製多個製作。此外,陳氏經常獲邀於各地藝術節及研討會演講,包括廣東現代舞週、北京舞蹈雙週、「LIVE!Singapore」、歐亞創意產業圓桌會等。
李智偉先生──燈光設計師
李智偉先生於2015年香港年青獨立編舞家林俊浩的新作《單》中,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他以奇思妙想,在小型黑盒劇場內營造了巧妙的旋轉機動裝置,製作成本低,卻充分調動視覺互動效果。香港首演後,他多方改進這一旋轉機動裝置,研究出可攜式的裝拼方法,最終把作品《單》包括整個舞台裝置,輕巧地帶到北京和廣州進行巡演,好評如潮。李智偉先生能夠以有限的資源實踐新穎的創作,為香港當代舞蹈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李智偉曾任職城市當代舞蹈團技術部。於2008年與劉天明、何德貞成立香港舞台設計有限公司,致力促進本地表演藝術創作,並積極推動環境舞蹈。曾參與作品包括「續.舞」系列:林俊浩《ODDs》、馮樂恒編舞作品《局外人》、李思颺及王丹琦得獎作品《Galatea X》、楊春江《灵灵性性天體樂園2011》、梅卓燕與李鎮洲《藍舞》、不加鎖舞踊館王榮祿創作的《夢的10日10夜》、廣東現代舞團演出桑吉加編舞作品《火柴人》等等。
洛楓女士──資深藝評人
洛楓女士於2015年出版舞蹈評論著作《迷城舞影:洛楓影藝評論集II》,其中收錄由她本人撰寫的六十一篇舞蹈評論,涉及八十五部舞蹈作品。評論內容涵蓋香港各大、中、小型舞團及獨立編舞家的舞台創作,以及在傳統劇場之外舉行的環境舞蹈演出。她不單是學者、作家及詩人,更以文化觀察者的身份,以嶄新的角度解讀香港舞蹈作品,並提出獨特而具有啟發性的觀點。洛楓女士的文字充滿睿智和見識,為香港的當代舞發展,梳理出一幅清晰圖像。
原名陳少紅,詩人、文化評論人,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香港電台廣播節目《演藝風流》主持;曾任教於本港多間大專院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學系客席助理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文化及電影理論、中西比較文學、性別理論、演藝及流行文化。八十年代曾參與《香港文藝》和《新穗詩刊》編務,並與林夕、吳美筠、飲江等創辦《九分壹》詩刊。其作品見於港、台兩地多份報刊、雜誌;已出版的著作有詩集《距離》、《錯失》;小說《末代童話》;評論《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等。詩集《飛天棺材》獲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首獎;文化評論集《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獲「2008香港書獎」及「我最喜愛年度好書」等獎項。